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爱看大女主扇巴掌?
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,如果还有什么能瞬间点燃大众的集体G点,那无疑是两个字:“逆袭”。
逆袭能让人相信,那些“天崩开局”的人生,终将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“打脸”盛宴。
当热依扎和杨祐宁的《灼灼韶华》带着大女主商战剧的旗帜翩然登场时,我闻到的,不仅仅是民国老上海的药香,更有一股现代人对“爽感”近乎病态的渴望。
屏幕上的褚韶华,一位民国初年的中药世家女儿,被迫嫁入药铺,丧夫失女,家产被夺,至亲背弃……她的每一步挣扎,每一个扇出去的巴掌,每一句掷地有声的怒怼,都仿佛替我们完成了那些不敢、不能、不被允许的“反抗”。
《灼灼韶华》不只是一部剧,这是一场“精神代打”,将我们那些无处安放的焦虑和不甘,悉数收编,再以“大女主逆袭”之名,行“爽感”之实。
01
《灼灼韶华》将背景设定在女性主义意识勃发的民国,这无疑是剧组的聪明之处。剧中所强调的“拒绝雌竞”、“女力崛起”、“女角间互帮互助”,非常契合当下舆论场对于“新女性”的期待。
褚韶华与婆婆互扇巴掌,仿佛是给所有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受挫的女性,发放了一张“情绪特许证”。
可当“女性主义”被解构、被简化,最终被打包成一种“爽感”营销卖点时,我们是否该警惕,它是否还能保有其最初的锐利和深度?当所有女性角色都精准地避开“撕X”路线,统一走上“互助”大道,这究竟是真实的人性写照,还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刻意营造的乌托邦?
毕竟,人性的复杂,往往远比我们想象的要“不爽”得多。真正的女性成长,或许是在那些没有巴掌可扇、没有外挂可开的日常里,一次次与自我和解、与世界对抗的隐忍与坚持。
02
热依扎的演技“封神”,固然毋庸置疑。她眼底的坚韧、嘴角的倔强,将褚韶华从“天崩开局”到“药铺掌门人”的蜕变,演得层次分明,让观众深信不疑,这个女人,真的“可以”。
但是否再暗示一个女性只有经历过极致的苦难,再以一种近乎神性的方式涅槃,才配得上“独立自主”的赞誉。她的“顽强生命力”,与其说是角色本身的魅力,不如说是我们对理想女性形象的集体投票,票选出那个能替我们受苦、替我们报仇的“女战士”。
剧中的民国风情布景、服化道,无疑为这碗“爽”字当头的鸡汤,撒上了最顶级的藏红花。它让一切看起来如此真实,甚至有几分历史的厚重感,让人更容易沉浸其中,暂时遗忘现实的粗糙。
这种精良的制作,某种程度上,是为“爽感”披上了一层高级定制的外衣,让我们在享受被“喂养”的快感时,也心安理得地认为,自己是在品鉴一部有深度的作品。
03
褚韶华周旋于年少白月光、平淡婚姻与强强联手的伙伴之间,三段感情线,三种人生际遇,无疑为她的大女主之路增添了更多人性的温度。
我们看到的是褚韶华的“选择”,但这些选择,是在极度被动的命运里,所能争取到的最优解,还是一种“成功女性”的标配?在那个时代,一个女性能够掌握自己的感情,甚至拥有多条选择,本身就是一种“爽”。
但这份“选择权”,是源于她真正的自由意志,还是她商业帝国建立后的“附加值”?当“情感博弈”成为一种常态,我们不禁要问,感情的纯粹,是否也已在时代的洪流与个人的算计中,变得模糊而功利?
《灼灼韶华》无疑是央视值得推荐的一部电视剧。只是,当片尾曲缓缓响起,那份因“逆袭”而带来的“爽感”余温散去,我们是否仍能分辨,屏幕上的酣畅淋漓,与现实中的步履维艰,究竟有何不同?
或许,《灼灼韶华》留给我们的真正思考是:如何在没有剧本的人生里,书写属于自己的,或许不那么戏剧化,却更真实的“大女主”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