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连杰被“群嘲”,成龙票房惨败!昔日功夫巨星要晚节不保?
世间万物,高处不胜寒。这话落在那些曾被高高捧起,又轰然跌落的偶像身上,便更显几分刺骨的悲凉。
当62岁的李连杰,顶着淋巴肿瘤的憔悴,带着那份他口中的“豁达积极”,再度现身公众视野时,本以为会迎来一片迟来的“功夫皇帝”式的唏嘘与怀念。
然而,舆论场上,等来的却不是暖意,而是排山倒海般的清算与质疑。仿佛,他这场病,成了众人手中一张迟来的“账单”,催讨着过往的“风流旧债”。
这番“集体审判”来得如此迅猛,又如此理所当然,实在让人玩味。人们不再关心他的病痛,而是熟练地翻出旧账,一笔笔核对,甚至加上利息。
首当其冲的,是那段被港媒调侃多年的“情路劫数”——已婚状态下与利智因戏生情,抛弃原配黄秋燕。坊间传言里,前妻一路落魄,两个女儿更是“待遇不公”:大女儿结婚,一辆20万的车成了“铁证”,对比“现任女儿哈佛精英”的光环,更显得一份“冷血无情”。
接着是“公益”这面双刃剑。2007年,经历生死考验的李连杰转身投入公益,创建“壹基金”。汶川地震时,他全身心投入救援,这份初心本应值得肯定。然而,巨大的资金流动,很快引来了八方质疑,各种真假难辨的“爆料”层出不穷。
而国籍问题,更是成了多年来悬在李连杰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他多次更改国籍,最终落定新加坡,这在民族情感炽热的当下,无异于引爆了一颗定时炸弹。所以,当他略显疲惫地出现在屏幕上,试图分享那份与病痛周旋后的生命感悟时,有人不屑一顾地冷笑:“一个新加坡人在国外看病,跑到中国媒体上‘卖惨’给谁看?”
还有令人瞠目结舌的,是他那充满玄学色彩的宗教信仰。从“怪病”被神秘人治愈,到深信活佛转世的藏传佛教,再到佩戴过亿天珠、为古玩店站台……种种行径,在大众眼中,逐渐蜕变成了一种近乎“迷信”的滑稽。
这桩桩件件,累积成李连杰如今争议缠身的口碑。他的“跌落”,仿佛是公众期待已久的“清算日”。我们曾经将他推上神坛,膜拜他的技艺、追捧他的光环,却也同时,用一种近乎偏执的道德标准,审视着他凡人的一切。
当神话破灭,当偶像露出人性的缝隙,我们便迫不及待地,要将那些缝隙,撕扯成一道道丑陋的伤口。
无独有偶,另一位“大哥”,似乎也在经历着属于他的“水逆”。
当北美观众为《功夫梦:融合之道》疯狂砸下3500万美元首周票房时,内地影院里的灯光却显得格外惨淡——成龙71岁主演的这部功夫片,首周票房仅355万,排片占比与上座率都低到令人发指。
有观众走出影院骂骂咧咧:“花50块钱买张票,就听成龙说了俩小时人生鸡汤?”
也难怪,在电影里,大哥俨然一副“人生导师”的做派,站在纽约街头给被霸凌的小伙讲功夫哲学,打戏少得可怜,全片最精彩的镜头早被剪进了预告片。昔日飞檐走壁的“超级英雄”,如今只是个絮絮叨叨的“功夫大爷”。
更讽刺的是,在另一部新片《捕风追影》中,67岁的梁家辉,这位“动作片新人”,却以一声狼嚎演绎出角色的狠辣与柔情,其“演技炸裂”的光芒,竟盖过了“功夫巨星”的风采。
以至于有人笑称:“好消息:成龙终于找到接班人了;坏消息:是67岁的梁家辉。”
这何尝不是一种隐晦的“清算”?英雄暮年,当传奇的躯壳无法再承载昔日的辉煌,新的偶像又未曾真正崛起,这种青黄不接的尴尬,成了我们消费“老去英雄”的另一种方式。
究竟是谁在“清算”?是谁在“报应”?或许,我们并非在审判李连杰或成龙的“过失”,而是在审视我们自己。我们迷恋“完美人设”,一旦其崩塌,便会产生巨大的“反噬”。
互联网时代,信息洪流裹挟着情绪,将个体的道德瑕疵无限放大,将复杂的人生简化为黑白分明的“善恶报应”,进而构筑起一座座转瞬即逝的“道德高地”,让每个人都能站在上面,享受集体审判的快感。
这其中,既有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,也不乏一种潜意识的,对“跌落神坛”的幸灾乐祸——毕竟,连他们那样高高在上的人,尚且逃不过世俗的审判,何况我们这些凡人?
当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总会有昔日英雄被留在原地。我们究竟是选择唏嘘怀念,还是选择用最锋利的言语,完成一场对过往辉煌的“盖棺定论”?或许,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