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生万物》:争议较大,是因为可以更好
《生万物》落幕了,豆瓣开分7.5,一路滑坡至7.2。
究其原因,不妨从剧集热播时那些“甜”得发齁的热搜说起:“绣绣大脚太好嗑了”、“俺爹俺娘俺出生了”。你看,即便是嫁给老地主这类本该沉重的故事支线,也逃不开先婚后爱的偶像剧套路。
原著中,绣绣背负着无人援手的污名与旧社会妇女被礼教吞噬的宿命,可剧里她却成了“双洁”的纯爱战神。那个婚后非打即骂、甚至典卖亲子的铁头,也被洗白成善良重情义的“圣父”。在原著中是个趁人之危的奸夫-郭龟腰,剧里却“黑化”成路见不平的大英雄。
看样子这锅得编辑背。因为所有本该刺痛人心的负面,都被“偷龙转凤”,嫁接成“糖”。角色们的“小确幸”无一例外地仰仗着强势者的“宽宏大量”,这不禁让人想起前段时间被吐槽的“娇牛马文学”——用撒娇的口吻,炫耀上级对自己的“特殊照顾”。
杨幂,在剧中饰演的宁绣绣,经历了被绑架、婚嫁、流产、创业、抗日一系列“坎坷”,最终站定自家门口,目送游客,迎来人生走马灯。确实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杨幂”,她似乎成功地完成了“转型”。
但你是否发现总感觉差了点什么?这真的是中国绝大多数基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嘛?在同类角色当中,巩俐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参考。
她在《秋菊打官司》剧中展现出的是,那股“认死理”的轴劲儿,不为钱财,只为讨一个“说法”,挑战千百年来的父权系统。在《菊豆》里,又是一位被封建枷锁压迫、在资源匮乏中挣扎求生的女性。
剧中所体现出的“生命力”,不是娇柔造作的“向上向好”,而是从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的土地里,硬生生拱出来的、带着泥腥味的韧劲儿。那是一种即便身陷囹圄,也要用身体与土地抗争的原始力量。
反观宁绣绣,她不仅轻而易举避开了封建礼教的致命影响,甚至带着一股“穿越感”的现代潮流。她怒斥父亲“一脑袋封建残余”,她能将情敌化为闺蜜,她以一种“轻拿轻放”的姿态,教化着周遭“思想落后”的女性。
她的“正确”被简化为:身体清白、品德高尚、讨人喜欢,以及最重要的——热爱生活。这种简单明了的“正确”,当然受到追捧,因为它足够安全,足够符合观众对“完美”的想象。
可这只是杨幂在另一个方向上,继续“杨幂”,只不过换了件“接地气”的外衣。但这不是杨幂的错。
如今的“流量下乡”已成为一种风潮,真正的底层文学,却遁入了无回声的荒原。这几年,似乎连一部好的文学名著改编作品都拍不出来了。
一边是《水浒传》、《红楼梦》等经典被一次次翻拍,一个英雄的故事被反复咀嚼,仿佛内娱已无新故事可讲,新面孔可担。另一边,那些不够显赫、不够亮眼的底层文学,却无人问津。
十年前的《白鹿原》尚能激起血雨腥风,但如今,网友的这句评论一语中的:“原著拍了给谁看,给奥斯卡评委看吗?近些年哪部大热剧女主角是真的被强暴的吗?”
确实,丑恶与苦难无法成为主角,只有外国人才爱看中国“又破又旧”的历史。
杨幂曾说,她接《生万物》的理由是“被农民那股对土地的热爱打动”。这话听起来多么“正确”而“向上”。然而,十年前的纪录片《乡村里的中国》,山东农村大哥的那句:“但凡有机会,他都不想留在这里……这土地不养人。”却显得更加真实。
原著《缱绻与决绝》的名字,其实早已道尽一切:“缱绻”,是祖辈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生存根本;“决绝”,是土改后农民对新生活的向往,与对旧社会的背弃。这是一种选择,一种挣扎,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。
艺术的本质,是看清底色,哪怕那底色,是沉重而疼痛的。